全部

消费贷违规大量入楼市 中介称“帮搞定100万首付”

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17-09-14 10:29:09

新华社北京电 题:中介霸气称“帮搞定100万首付”,消费贷款穿“马甲”违规大量流入楼市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近日,北京、深圳等地监管机构发布通知或风险警示,要求辖区内金融机构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进行自查。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经过层层包装,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在一个楼盘,记者称凑首付有点难度,中介干脆地说:“只要不超过100万元,我们来帮你搞定。”

多地监管部门严查消费贷违规进入楼市

近期,一组金融数据刺激了金融市场。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纷纷披露,消费贷款增速惊人。如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消费金融贷款余额达2770.90亿元,上半年新发放贷款1294亿元,同比增长255.49%;建设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今年上半年激增830.3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10.66%;光大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为3723.62亿元,上半年新增540.91亿元,较去年末增长了17%。

短期新增消费贷款大幅增长,这些钱去哪儿了呢?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监管部门发出通知或风险提示,严查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等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9月5日,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发布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9月8日,北京市住房建设委员会下发通知,要求中介机构对近三个月本机构及从业人员经营活动开展自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近日也发出金融风险提示,明确提出要加强个人其他消费贷款管理,并要求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有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早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此后,银监会等部门陆续多次发布相关通知,强调对消费贷款的管理。

记者暗访:消费贷款穿各种“马甲”流向楼市

记者在多个城市调查发现,消费贷款穿上各种“马甲”流向楼市。

--房地产中介牵线搭桥,以“房抵贷”和第三方中转的方式,套取贷款用于购房。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家大型房产中介的门店,中介人员听说记者凑首付有点难度后,直接说“只要不超过100万元,我们来帮你搞定”。

随后,该中介人员详细地介绍了操作流程--一种是进征信系统的,需要有房产等做抵押,年化利率6%-7%,这种贷款可以直接打入个人账户;另一种是无抵押,现在国家不让钱直接流入房地产,得找第三方来让贷款中转一下。但这种要收1-2个点的手续费,利率也是6%-7%。“我们跟银行都是有合作的,以上2种方式都可以做到30年。”

--金融中介帮助办理大额信用卡违规套现。

记者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咨询得知,该公司可以代办部分银行信用卡,从而贷款套现。“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贷款。你没工作、没社保我们也可以帮你包装。你只要交点中介费。”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找我们能办大额信用卡,50万至60万元都能提现,去干什么,银行根本不会管。”

“监管要求个人消费贷款必须专款专用,但挪作他用的情况很多。”一家国有银行个人金融部人士指出,30万元以上的个贷是银行将贷款直接付给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30万元以下自主支付。有些中介公司帮忙提供虚假的贷款用途材料,消费贷“挪作他用”很难被银行察觉。

雪中送炭还是饮鸩止渴?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有的银行由于消费贷的贷后管理问题,已经暂停了部分消费贷款产品,目前仅对存量客户提供纯信用无抵押的消费贷款。

财经评论员莫开伟指出,消费贷等非房贷资金变相流入楼市,是把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拉入了房地产市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出现逆转,违约风险暴露,会造成相当的金融风险;还有部分消费贷款是由P2P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金穿透而来的,其间不少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的视野之外,潜藏并易诱发较大金融风险隐患。

“银行这几年受利率市场化冲击,利差收入减少,而个人消费贷款相对风险低、利率高,对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消费贷款的真实资金用途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

某民营银行总行行长告诉记者,消费贷进入楼市确实起到了加杠杆的作用。居民在房价上涨预期下,急于借钱入市。只有多措并举扭转居民的单方看涨预期,才能真正堵住楼市的“配资”通道。

莫开伟表示,遏制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要靠监管机构建立灵敏、动态的监管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精准有力。(记者 刘开雄、郑钧天、王淑娟、邓中豪)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下半年中国20余城市“加法”调控楼市 租赁唱主角

中国楼市传统旺季“金九银十”首周,多地楼市成交遇冷,其背后是各地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2017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北京、重庆、烟台、深圳...[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7-09-14

北京法拍房限购 捡漏购房要警惕风险

这就使得之前很多不知道还有此种购房方法的置业者,最近也开始打听起购置法拍房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希望可以捡漏,完成“安居”愿望。但...[详细]
北京青年报 2017-09-14

楼市加法调控未来5年将成趋势?住房将回归居住属性

根据上海土地交易市场发布消息,这4宗租赁住宅地原本出让时间为9月22日,由于在提交竞买保证截止时,仅有一家竞买申请人提交了竞买保证且提...[详细]
经济参考报 2017-09-14

北京“最牛违建”楼顶又见绿?物业:业主已自主清理

事由:曾引起轰动的人济山庄“空中别墅”,楼顶竟然又见绿。楼下住户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屋主张必清“不老实”,总想着在楼顶上“耍花样”。...[详细]
北京晨报 2017-09-13

供需新政开闸 中国楼市“降火”长效机制“破冰”

“北漂”10年的蔡志新在今年告别了频繁搬家、四处租房的日子,和新婚妻子搬入新居。2014年,他参加北京自住型商品住房摇号并且幸运中签,以...[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7-09-13

智慧住房租赁平台为何值得期待?

上周,杭州房管局和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杭州将借助阿里的技术能力、资源,打造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平台”,把公共租赁住房、长租...[详细]
工人日报 2017-09-13

楼市“金九”首周遇冷 多个城市成交量低迷

随着楼市“金九银十”的到来,尤其是在8月份热点城市房价、成交量继续维持降温态势后,市场各界对于今年楼市销售旺季成色十分关切。[详细]
中国经济网 2017-09-13

北京住建委: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政策没有调整

针对有媒体关于北京市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政策将发生调整的报道,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12日表示,北京市经转商政策没有进行调整。如果有相...[详细]
新华社 2017-09-13

违反商品房规定 北京4家开发商未明码标价被罚

据了解,上周市价监局就“超级蜂巢”(北京天洋基业投资有限公司)和“荷塘月色”(北京创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两家房企的价格违法行为,分别...[详细]
法制晚报 2017-09-13

一线城市房价持续降温 “金九银十”或难掀波澜

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很多购房者开始担心,一线城市房价是否会出现上涨小高潮。对此,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楼市重回“高温”的几率几...[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7-09-12

“金九银十”盛况难现 全年成交面积或跌两成

近日,记者从易居研究院了解到,8月份易居研究院监测的5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仅为220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同比减少26%。从数...[详细]
中国经济网 2017-09-12

投资公寓使用权噱头层出不穷 小心遇一房多租

在楼市调控持续加码,限购、限贷、限卖的行情下,市场应对型产品也层出不穷,更有不少打着高回报的房产投资项目出现。之前曾有“98万元置业...[详细]
广州日报 2017-09-12

南京二手房市场三连降 房主报价仍持续上涨

又下跌了!继8月份南京二手房成交量连续下跌三个月之后,进入楼市“金九”之后的二手房市场面临同样的境况。数据显示,上周南京二手房成交1...[详细]
扬子晚报 2017-09-12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